•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評論員需要“評論區想象力”

    2022-09-02 08:44:38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曹林

    摘要:“評論區想象力”讓評論員看到一件事多元的側面,多面的合理性。

      判斷一個評論員有沒有進入評論狀態,一個很簡單的檢驗方法是看其有沒有“評論區想象力”。什么是“評論區想象力”?就是看到一條新聞,能立刻在思維上進入這條新聞的評論區,想象出受眾可能從哪些角度對該新聞進行評論。評論員的觀點,很多時候是在與評論區對話過程中生成的。

      米爾斯在《社會學想象力》中談到過學術人的這種重要心智品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感到私人生活充滿了一系列陷阱,這種困擾實際上與存在于社會結構中的非個人因素和變化有關,只有將個人生活與社會歷史這兩者聯系在一起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它們。這種心智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使人們透過這種雜亂無章而發現現代社會的根本架構,這是私人生活與公共生活之間的一種紐帶。實際上,對于評論員來說,“評論區想象力”也是一種勾連起個人與社會的重要心智紐帶,是評論員“對話感官”的重要肢體(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

      比如這條新聞:老人經歷6小時搶救后蘇醒手寫“護士沒吃飯”。假如缺乏“評論區想象力”,不去看評論區,很容易停留于“醫患之間需要相互理解”“將心比心真讓人感動”這種封閉的溫暖框架中。評論如果沿著新聞預設的框架說幾句“相互理解”之類“正確的廢話”,是沒有什么評論價值的。新聞中本身已包含這種立場了,還要評論去重復干嗎?必須延伸思想的觸角,從新聞的框架中跳出來,把思考放到新聞之外的評論區:讀者會怎么評論這條新聞呢?或者,這條新聞會喚起讀者怎樣的思考?他們會從哪些角度去“吐槽”?

      我看了這條新聞的評論區,出乎意料,評論并沒有齊刷刷地“熱淚盈眶”,相反,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思考,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么說的:這是一個有好結局的故事,老人經歷6小時搶救后蘇醒過來了,急救室里充滿感恩??扇绻楣澤晕⒆円幌?,某個時間,急救室里一群醫護人員搶救一個老人,遺憾的是,經過6小時的努力搶救無力回天,結果會是怎樣的呢?這時候,場景還會這么溫馨嗎?醫患還會是這樣讓人感動的溫暖剪影嗎?

      這個超越了新聞框架的思考很有價值,體現了真問題。醫生們最需要的,可能就是那種回天無力時的理解,理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辛苦、盡力而無奈。醫患沖突多數是發生在那些結果很遺憾的情況下,搶救無效,家屬失去理性,悲痛中把矛頭指向醫護人員。評論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就跳出了這類“暖新聞”淺層的感動框架,而把觀念和認知“水位”提高了一大截,體現評論的思想價值。

      我的很多評論是借助這種“評論區想象力”完成的,在與評論區對話中確證一條新聞所包含的“最有價值的評論點”“最容易被忽略的評論角度”“最有普遍性的情感痛點”。經??丛u論區,久而久之就能養成這種“評論區想象力”:不會被新聞帶節奏,也根本無須打開評論區,憑經驗就能“想象”到讀者會從哪些角度跟評。

      什么是問題意識?它總包含著一種張力,是對價值與現實之間沖突緊張的敏銳洞察力。“評論區想象力”就是在對話中打開自己的思想觸角,看到新聞中蘊含的張力。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朱春陽教授說,一篇好的論文,深刻的寫作,應該像李紳的《憫農》一樣,能夠對“四海無閑田”與“農夫猶餓死”之間的沖突進行追問,探討沖突背后的深層動力機制。同樣,一篇好的評論也需要這樣的問題意識,“評論區想象力”就是幫我們發掘被新聞表象隱藏起來的沖突。

      “評論區想象力”也能訓練評論員養成一種“合理性人格”。與“合理性人格”對應的是“真理性人格”:總是以真理自居、真相在握的優越感去評論,很容易淪為讓人反感的傲慢說教。評論不是真理與謬誤的對立,而是合理性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合理性與另一種合理性的對話。“評論區想象力”讓評論員看到一件事多元的側面,多面的合理性,從而擺脫“一元壟斷”“二元對立”的對抗性說教,強化一種帶著平等、傾聽、互換、健康地不同意、無共識地共存的交流性人格,理直氣“和”,潤物無聲,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ㄗ髡邽橹襟w人)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曹林.評論員需要“評論區想象力”[J].青年記者,2022(15):112.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A片久久黑人
  •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