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新媒體文本的質感打造與情感喚起
2021-06-28 08:21:06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鄒高翔
摘要:新媒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風格,倒逼文本嬗變適應新的傳播生態。
當前新媒體形式多種多樣。微信公眾號的傳播效能和影響力仍然領跑,微博以捕捉熱點的優勢強勢復蘇,聚合類新聞信息平臺App勝在集納和及時,以短視頻為主要內容的視頻號成為新風口,H5、條漫、長圖等創意產品經久不衰。甚至朋友圈和群組也成為新媒體的一部分,時時引導輿論走向。新媒體改變了新聞寫作的風格,倒逼文本嬗變適應新的傳播生態。
“爆款”是新媒體孜孜以求的目標,負責任的機構媒體必須摒棄唯流量的爆款。無論媒體形態如何演進,文本永遠是基石。新媒體的“文本枯燥”“內容空洞”“炫技主義”,需要用新的寫作思路和技巧糾偏。在第13屆中國傳媒經營大會上,清博大數據發布,南方都市報微信公號WCI指數(綜合總閱讀數、平均閱讀數、最高閱讀數)位列全國媒體號第三、地方媒體之首,南都周刊微信公號在生活類媒體中排名也居前列。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對文本創新的探索。
文本融合:解構和重構傳統新聞體裁
如同“文學是藝術之母”,寫作能力是新聞業務的“母機”。寫作能力不僅體現在“文筆”上,更是思想深度、思維邏輯、知識積累、文字功底等疊加的綜合能力的反映。媒體人的文字、文學、文化素養,是立身之本。與其他行業的“寫手”不同,由于媒體的資源連接屬性,媒體人應具備多樣的寫作技能。寫新聞稿是基礎,公文、公務材料、活動策劃方案、商業配合類“軟文”、“文藝范”、“網紅體”等,都是媒體人的必修課。
傳統的新聞寫作,講究嚴謹甚至有些刻板,類似電影的“金雞獎”,評判者是專業人士。新媒體讓人人成為記錄者和傳播者,評判者變成受眾或用戶,用數據評出“百花獎”。新媒體基于網絡技術而產生,帶有鮮明的網絡特征:個性化、碎片化、交互性、即時性、去中心化、海量信息,必然對文本表達帶來重要影響。
媒體融合是國家戰略,落實到操作層面,打造“內容+政務服務商務”的新型媒體平臺,內容是核心。媒體融合催生“文本融合”。很難用傳統的消息、評論、通訊、特寫、專題定義來區分新媒體文本,新的融合式文本不斷涌現。
一方面是解構,另一方面是重構。就像網絡有自我修復適應能力,新媒體文本也在實踐中創造了自己的模式。文本融合,并非顛覆傳統的新聞體裁,而是把它們分化組合,各取所長,創造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新文體;文本融合,必須遵循新聞傳播學科的基本規律,恪守“文學”要旨“人學”的初心,以新聞的“溫度”“速度”和信息的“廣度”“深度”取勝。技術賦能不等于新聞學的工科化,“抓取”或“機器人寫稿”都只能是配角;文本融合,對文字的“精度”“巧度”提出更高要求,要創造新媒體的精品力作,方能在網絡海洋中大浪淘沙;文本融合,以傳播效能為導向,既不唯流量,也要有流量的及格線。
在各種新媒體形態中,公號處于核心位置。公號具備了自媒體自傳播的全部要件,是精準和開放傳播的有效結合,也是垂直化分層化傳播的有效途徑。新媒體文本重構,以“公號體”(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字稿件)為代表。公號融合了各種傳播形式和手段,達到了目前可以想象的傳播力的極致——定向、單線、互動、廣場、屏蔽,以及文字、圖片、語音、音頻、視頻,倒逼內容創新升級。
質感打造:正能量也能成為大能量爆款
不可否認,新媒體具有膚淺、宣泄、虛假、錯訛的天然基因,去蕪存菁,需要重拾及強化傳統媒體的基本功:采、寫、編、評、攝。以“素養+手藝”作為從業標準,素養方面,政治素養和職業素養為“道”,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為“術”,直觀體現就是文本的質感打造。手藝指傳播技能,同樣依托于思想,這由媒體屬性決定。
思想引領為先。南方都市報公號的一大特色是創意產品,像名校高中培養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把平常的新聞素材再加工、組合、包裝,內容和形式的維度都升級。不是簡單的“卡通化”拼湊堆砌,而是以思想引領和情感注入,成為適配微信傳播的新新聞形態。今年清明節,南都公號推出《今天,最高致敬!》長圖,引言簡短而有力——“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 今天 緬懷 致敬 感恩”,梳理展示多位逝者:守護西部邊界犧牲的四位官兵、南海撞機犧牲的飛行員王偉、抗疫中殉職的60多位醫護人員、脫貧攻堅中殉職的1800多位干部、今年離世的9位院士等。圖案以深褐色為底色,凝重肅穆,人物形象和場景再現采用漫畫形式,生動傳神。設計為橫屏滑動閱讀,專為手機定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站位要高,創意要新,文本要活。產生這樣的爆款甚至現象級正能量產品,不僅可能,而且必須。
內容硬核為要。今天,新聞的真實、客觀、全面、及時原則仍然適用,尤其在時政類新聞信息方面。這是引導輿論的最重要新聞類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人民日報“俠客島”、北京日報“長安街知事”、南方日報“叮咚快評”等機構媒體號,創新表達時政新聞,實現了高端主旨的輕松閱讀。非時政類新聞信息,為引關圈粉,容易滑進“標題黨”“三俗”“合理想象”的泥潭。南都周刊定位為生活化、年輕化、產業化,主打城市生活方式,致力于內容和文本創新?!?5后00后不讀紅樓夢?來聽聽這些年輕人怎么說》,捕捉到用社交軟件扮演紅樓角色的“新玩法”,寫法年輕態又充滿文化底蘊,時尚地弘揚經典,濃重地點贊青春,閱讀量可觀。
文本建構為里。由于手機閱讀的“瀑布流”特點,公號文以不超過3000字為宜,需要多配圖、音視頻,豐富表現手法。文本形式多種多樣,嚴格意義上指專為公號傳播而生產的“推文”,段落多,字數少,有的甚至像“詩歌體”。文本結構至關重要,既吸收“倒金字塔”的優點,又開創出“多場景”“多焦點”“多反轉”“懸念式”的新方式。南都公號條漫《預計最近很多“失蹤案”,都是跟順德有關!》,看標題是新聞,看內容開頭“最近本地家禽持續失蹤”也是新聞,直到最后才揭曉謎底:家禽都成了食材。這是為順德區定制的創意產品,獲得10萬+閱讀量。
筆者的一篇游記兼歷史評論《梟雄陳友諒,墓小不凄涼》,在今日頭條號獲得40萬閱讀量,出乎意料。“正路”方式行文,編排簡單,僅搭配幾張圖片。在前述三方面,有所創新。提出重新評價陳的新視角,定義為“堅守民族大義的英雄,失敗的英雄”;實地探訪,現場感強,有圖有真相,引用史料典籍眾多,知識量密集;從探訪行蹤切入,延展到歷史畫卷,再收回到現實場景,結構完整。后來得知,本文在陳的故里湖北仙桃廣為傳閱,形成強烈的“地域共情”效應。這是“內容為王,渠道為后”的典型案例。
情感喚起:瞬間刺激,再直抵人心
新媒體時代,“眼球”爭奪戰更加激烈,最終勝出者不是靠感官刺激,而是靠喚起情感共鳴。一個簡單而直觀的標準是,能否形成瞬間刺激和秒級響應,讓人有轉發或推送的欲望。內容是基礎,文本的表現形式也不可或缺。
標題決定文本打開率。公號標題和內文分離,標題吸引受眾是否點開閱讀,“導讀”的重要性高于報紙,是文本編輯的關鍵因素。既不能當“標題黨”,又要有“爆點”,以“情緒刺激”為核心,或實或虛,或長或短,不拘一格。字數,報紙頭條標題一般不超12個字,公號標題30個字以內都可接受;新聞點,不受“實題”的限制,可以情緒化表達;標點符號,報紙標題基本不用,公號則大量使用,特別是感嘆號和問號;語氣,多用口語、網絡新詞、大白話;懸念,標題含義與主題看似背離,實則契合,以“欲擒故縱”的方式深化閱讀體驗。
南都公號標題《今早宣布!老牌巨頭退出手機市場,又一波人“爺青結”》《刷爆了!排到5萬多號,現場人人人人,交警緊急喊話!深圳文和友今早道歉》《青青青青青青青了!》等,都是“新標題”的代表。在政府機構公號中,“深圳衛健委”異軍突起,標題吸睛度高,《男生的喉結為什么不能摸?(女生禁入版)》《早知做女人這么麻煩,當初就不該隨便下凡》,在“悅讀”中完成科普。懸念式標題代表作,《深圳,一座沒有女人的城市》《鞏俐:丑陋的勝利》,是兩篇自媒體生產的爆款。
文風決定閱讀完成率。手機閱讀多在碎片化時間,讓受眾“讀完”成為難題。有了知識底蘊,才能產生“金句”。寫好新媒體文本,特別需要提升文學素養,不僅體現在遣詞造句、修辭潤色、引經據典、謀篇布局上,更體現在掌控主題、捕捉細節、升華情感、挖掘人性上。
南都“咩事”公號文《再見了,阿璞》,講述一名精神障礙患者與病痛相伴和搏斗的人生,其父母堅韌的愛和無私的付出,感動無數人,推動社會關注這一病患群體。記者深入采訪寫成,屬傳統的“深度報道”,在公號首發。事實證明,文本觸動人心,能“找平”新媒體平臺的短板,發揮其傳播優勢。實踐中,有大量“傳統型”文本轉移到公號,同樣成為爆款。
筆者所寫《老鼠粄、青花瓷、蜜柚,一紅到底的“客家香格里拉”》,發表在今年清明節南都周刊公號。主題是紀念建黨100周年,為了增強對生活類刊物受眾的吸引力,以游記形式,介紹廣東第一個中央蘇區縣大埔的風土人情,自然切入紅色舊址和歷史。運用文學創作的多種手法:白描細描、襯托對比、敘議結合、伏筆照應等,主旋律接地氣,獲得較高閱讀量。
曹丕在《典論·論文》有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傳播手段和介質的變化,沒有改變這一判斷。新媒體的效力越巨大,作為基礎工程的文本經營越重要。“易碎品”的特征在新媒體尤其明顯,不苛求每篇作品都能傳世,但希望每名作者都有被收藏的作品。
?。ㄗ髡邽槟戏蕉际袌缶幬?、南都周刊主編,高級編輯,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第11期】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