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青記觀察丨成都49中輿情彰顯媒體“紓怨”功能

    2021-06-18 08:47:19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李云芳

    摘要:地方政府應該鼓勵機構媒體去報道熱點、追問情況、回應質疑,這不是在挑刺、扒糞,而是在給公眾和政府搭建溝通信息、達成共識的橋梁,最終實現彌合認識撕裂、紓解社會怨氣的目標。

      青年墜亡,尤其是學生在校墜亡,從來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但能發展到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這樣大輿情的并不多見。痛惋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外,復盤事件的發酵和平息,既能了解輿情演化、轉烈的規律,更能觸摸社會的痛感和焦慮所在。

      墜亡事件發生于5月9日18:40許,次日14:30成都49中官微發了一份百余字的說明,稱公安機關正在調查,學校全力配合并做好善后。官方第一次發聲,是成都市成華區教育局官微于5月11日3:54發的情況通報。通報共506字,內容看起來全面、人文:既有對死者及家屬的惋惜、慰問,也有調查的簡單結論,還有自我反思。這樣看起來處理得不錯,也算及時。

      成華區教育局通報發布后,家屬在微博上直接回懟“我不認同,發布內容存在很多疑問”。網友更是質疑紛紛,主要有兩類:一是對發聲主體不滿,如“教育部門發布的?不應該是警察調查嗎?”二是批評“情況通報”沒有回應各類質疑、提供細節及證據。

      5月11日19:43,成都市公安局成華區分局官微又發了一份220多字的“警方通報”。這次通報倒是解決了發布主體的適格問題,但回應的內容更加模糊,以至于網友批評“一整天等了個寂寞”。這份通報甚至還引發了兩個小輿情,一是“警情通報”掉書袋,用了一個僻詞“賡即”,還被批評用錯了;另一個是措辭“家屬對調查結論無異議”,被網友諷刺可能是家屬維穩工作做得好。

      事發后兩天內三次給出通報,都未能解決公眾的焦慮,凸顯官方應對輿情的呆板教條。一般情況下,官方快速給出一個結論通報,往往就能平息輿情。但當質疑叢生時,就需要回應手段、回應信息的升級,因為公眾除了有“結論焦慮”,更有“信服焦慮”。

      后來當地總結稱“該說不說”是怕說錯、怕被噴、怕追責的思維作祟,但這背后的實質是官方對公眾和輿論有無敬畏、服務意識。這種意識,要求官員首先想的是如何滿足公眾需求而不是自身穩妥省事。

      實際上,除了上述對官方發聲的持續追問,使得輿情進一步升級的,還有對媒體的叩問。5月10日當天,有一篇自媒體文章在朋友圈等處廣為傳播,其中用重點篇幅指出如今媒體對社會大事的沉默,稱媒體本應作為橋梁,現狀卻是“本地媒體或者可依靠的共同體的消失”。

      對媒體的叩問和指責,經常能夠得到大共鳴,進而助推輿情再上一個量級。媒體是個夾在中間的出氣筒,一頭是活躍在各類平臺上、經常關心時事的自媒體或網友,他們批判媒體冷漠、缺席,以致一遇大事信息場上就短缺真相;另一頭是努力管控輿情、降低烈度、希望盡快翻篇的部分地方政府部門,要求媒體盡量忽視當地熱點尤其是不良事件,媒體“扒糞”時還批評不夠正能量。在這種兩頭需求背向而行的情況下,媒體這座橋梁懸空跌落,哪怕一個小事也會讓社會陷入撕裂。

      成都49中學生墜亡的大輿情,最后在一套“組合式”報道中實現了對上述兩大焦慮的紓解:5月13日,多家央媒、四川本地媒體推出詳細報道,通過采訪學校、教育局、公安部門、家屬等多方相關人士,結合監控、證據、目擊者說法等還原了事件全過程,且對家屬及輿論的各種質疑也都有追問而來的答案。在這一輪媒體的詳細報道后,輿情和質疑應聲而息。

      央媒、四川地方媒體同步動作,且能采訪到如此全的相關人員,采訪對象對所有問題不回避、還給證據,顯然是相關部門決定和指示要求給予全面配合。試想,如在這次輿情發酵之前、之初,媒體就能獲得這樣的報道自由,相關人員能有如此高的配合度,那還會有這么大一波輿情嗎?!因此,地方政府從此事中應汲取的最大教訓,是應該鼓勵機構媒體去報道熱點、追問情況、回應質疑,這不是在挑刺、扒糞,而是在給公眾和政府搭建溝通信息、達成共識的橋梁,最終實現彌合認識撕裂、紓解社會怨氣的目標。

     ?。ㄗ髡邽榕炫刃侣劸幬?/span>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第11期】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A片久久黑人
  •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