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新型主流媒體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021-06-08 08:51:04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趙 偉
摘要:新型主流媒體的構建不僅能使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得到質的提升,同時也能提升其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
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面臨許多問題,不妥善解決這些問題,新型主流媒體便不會起到應有作用。只有厘清這些問題,找出科學的解決策略,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才能成功。
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技術和平臺的構建,忽略對內容的打造。在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中,媒體在技術應用、平臺打造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各種融媒產品相繼問世,取得了不錯的社會反響。目前,應用各種融媒手段進行新聞報道已成為媒體內容生產的新常態[1]。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等為代表的部分主流媒體也生產出了許多爆款產品,得到了受眾的廣泛歡迎。但從整體來看,主流媒體的內容構建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無論是在對內傳播還是對外傳播中,要想實現傳播效率的提升,首先就要重視內容的構建與傳播,這不僅是媒體的主要職責所在,也是其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同時,高品質內容的打造也正是媒體提升影響力、傳播力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見,在主流媒體的“新式化”轉型中不僅要重視平臺建設、重視技術應用,更要重視對內容品質的打造,以高品質內容占領網絡空間的信息傳播高地,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內容優勢,使內容傳播達到入耳、動心的效果,成為感染受眾的重要力量。
2.重視信息發布,忽略價值傳播。隨著我國制度優勢的凸顯及國人道路自信的提升,政府的社會治理方式也更加“透明化”,特別是在制定政策之前會征詢社會意見,尊重民眾看法。這也促使我國主流媒體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信息發布工作做得越來越好,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發布真實信息,有效滿足了受眾對真實信息的渴求,也極大遏制了謠言的產生和傳播,維護了社會的和諧穩定。而在外宣工作中,我國媒體也正以更加主動的態度闡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態度和看法,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重新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雖然我國信息發布工作做得不錯,但在一些突發事件或司法案件中,由于理解差異,經常會出現網絡輿論與主流輿論摩擦的情況,這就凸顯了我國媒體在價值傳播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這是因為,在具體事件的傳播中,由于有客觀真實的事件存在,社會各界在認識層面更容易達成一致;而對一些關涉價值觀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和認識時,則可能出現“千人千面”的情況,不易形成統一的看法。
對此,媒體在做好信息發布的基礎上,還要提升對“價值輸出”的重視程度,只有達成情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共鳴,媒體的價值傳播才能更高效地進行,才能有效促使社會各界價值觀統一,也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由此可見,我國主流媒體在“共識”的打造上還要下大功夫、大力氣,努力促使社會各界在認識、理解等層面統一,從而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力。
3.內外傳播未能協調統一,阻礙國際影響力的提升。由于內外有別,我國主流媒體的對內、對外傳播在傳播方式、傳播內容、預期目標等方面都存在較大不同。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信息交流愈加頻繁和便捷,國內的新聞能從各種渠道傳播至國外,國外的新聞也能“翻墻”進入國內。
由此可見,在目前信息交互越加便捷的形勢下,媒體將對內、對外傳播割裂開來的做法已經過時。我國主流媒體要加速解決對內、對外傳播不統一的問題,使對內、對外傳播既各顯其能,又交相輝映。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重塑我國的國際形象。
新型主流媒體構建策略
1.以多種方式提升內容品質,堅持價值傳播。高品質的內容是媒體影響力、傳播力的重要保證,因此,在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將打造高品質的內容放在首位。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首先,以新技術打造高品質內容。新技術的使用能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所以,媒體要大力利用新興技術來豐富報道形式,以更加新潮、更加創新的形式吸引民眾?,F在許多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都融入了H5、AR、VR、短視頻等新興技術,這類技術在吸引受眾注意的同時,也能將新聞內容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傳遞給受眾,易于受眾理解。例如:在直播嫦娥五號發射盛況時,中央電視臺除了使用電視直播、網絡直播外,還創新應用了VR直播技術,嫦娥五號發射那一刻,VR直播間內聚集了幾十萬人,都在利用VR技術一睹發射盛況。
其次,大力拓展內容深度。打造精品內容的另一個重點在于具備社會意識,媒體要時刻關注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擔負起“監督者”的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矛盾也日漸凸顯。所以,對新型主流媒體來說,要在平時工作中了解社會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恰當的報道,提出科學的解決策略,以此來參與到社會治理中。
再次,要讓內容更具價值。新型主流媒體構建是新聞媒體自身依托轉型建設增強自身話語權力、話語能力以及話語效力,以引導“主流”輿論的重要路徑[2]。主流媒體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決定了其在新聞報道中能夠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在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時要發揚這一優勢,深入剖析事件的價值內涵,指引群眾以理性、客觀的態度思考問題。
2.構建綜合性平臺,促進多方主體交流互動。建構結構合理、差異化發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進路[3]。隨著技術的進步,媒體角色也逐步多元,在社會治理中媒體除了“傳播者”角色外,也能搭建起綜合性平臺供多方主體交流、互動,從而促使共識的形成。媒體所構建的綜合平臺,不僅能夠成為各方交流、互動的場所,更能成為各類共識及解決方案的誕生地。
媒體應全程參與到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充分發揮自身報道優勢和引導能力,為社會議題的妥善解決提供“指導性”素材,指引群眾了解事件背后所蘊含的信息,同時對社會中出現的一些負面情緒、負面輿情及時進行疏導,及時發出理性的聲音,引導事件討論回到理性的道路上。另外,媒體還要盡可能為群眾創造參與社會治理的機會,使他們能夠真切地參與到治理活動中,同政府部門一起促使社會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媒政融合還使媒體能夠依靠政府資源豐富經營模式[4]。例如:江蘇廣播電視臺旗下的“荔枝云”就努力探索“媒體+政務”的發展模式,除了為受眾提供基本的政務服務之外,還搭建新平臺構建起政府與群眾交流的新方式,此舉不僅提升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也能使群眾更加深入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
3.打造真實、特質的內容,增強外宣能力。新型主流媒體除了要肩負起內宣的重任之外,還要承擔起外宣的重擔。我國媒體要通過對真實中國發展故事的講述讓世界了解到真實的中國,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增強我國對國際事務的話語權。
但就目前國際局勢來看,主流媒體的“外宣”工作注定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這是由于隨著我國綜合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對原有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國際權力分配造成了挑戰,這就導致以美國為首的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用盡一切手段、一切方式抹黑我國國際形象,曲解我國對世界的貢獻,打壓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所以,在此種形勢下,我國主流媒體的外宣工作不僅面臨著國際反華勢力的阻撓,也面臨著意識形態的阻礙,可謂困難重重。
就目前形勢來看,我國主流媒體在進行外宣工作時需要有超強的毅力和努力。為了做好外宣工作,要在充分提升新聞報道水準的基礎上,以更加主動的姿態進行國際事務的報道,主動加入世界性議題的治理工作中并積極“發聲”,擔負起作為大國應有的責任和義務。要達成以上目標,主流媒體要在新聞報道活動中秉承以下兩個原則。
首先,從真實方面來看,客觀、真實是所有媒體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新聞報道存在的基礎和意義。對于我國主流媒體而言,“真實性”是指不僅要在新聞報道中做到客觀、真實,同時也要向世界展示我國真實的精神面貌、發展情況。只有秉承客觀、真實的原則,新聞報道才能經受住推敲和質疑,從而構建起國際公信力和影響力。
其次,從特質方面來看,主流媒體要在外宣報道中展現出中國發展、中國體制、中國形象、中國成就、中國道路的特質與內涵。向世界闡明我國這幾方面的特質,能使其他國家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加深對中國體制、中國道路內涵的理解,不受國際上的抹黑言論所影響。同時,對我國真實形象的展示也能使世界上其他體制國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降低交流成本,有效促進國際合作。另外,真實形象的展示對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和號召力也大有裨益,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國際事務的治理工作中。
參考文獻:
[1]李華.拓廣求深推進媒體融合 建設新型“本土”主流媒體[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4):30-33.
[2]宋守山.融合語境中“新型主流媒體”的內涵,表征及實現路徑[J].青年記者,2020(25):45-47.
[3]歐勤揚,蔣曉麗.新時代主流媒體發展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路探究[J].出版廣角.2020(19):6-9.
[4]蔡雯.媒體融合進程中的“連接”與“開放”——兼論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難點突破[J].國際新聞界,2020(10):6-17.
?。ㄗ髡邽槿萃韴笊鐤|南早報新聞中心副主任、社會部主任,主任記者)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第10期】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