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青記觀察丨網絡辟謠的“短平快”與“深挖掘”

    2021-05-21 08:38:23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穆 靜

    摘要:有效的辟謠,需要對謠言進行“深挖掘”,但網絡辟謠的“短平快”與“深挖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點。

      “辟謠優秀作品”的“短平快”

      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辦、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征集評選的“2020年度中國互聯網辟謠優秀作品”(以下簡稱“辟謠優秀作品”)2021年1月27日揭曉。20件圖文辟謠作品、10件創意辟謠短視頻入選。“辟謠優秀作品”評選活動自2018年創辦以來已舉辦三屆,總共評出78件。78件作品呈現出“短平快”的特點,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短:短小精悍,輕閱讀化。網絡閱讀呈現出碎片化閱讀、輕閱讀的特點。碎片化閱讀表現在用戶閱讀時間和場景不再相對固定,而是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輕閱讀表現在用戶在一種輕松狀態下,輕松、輕快、輕靈地閱讀。[1]“辟謠優秀作品”短小精悍、輕松幽默,符合網絡用戶閱讀習慣。

      “分鐘級閱讀”,迎合碎片化閱讀習慣。“辟謠優秀作品”呈現簡短化特點,本文稱之為“分鐘級閱讀”,即幾分鐘之內就可閱讀完畢。這些作品字數多在千字以內,有的僅百余字;短視頻作品時長多在2分鐘以內。比如《緊急辟謠!朋友圈刷屏的“梅姨”第二張畫像非官方公布信息,別再轉了》僅僅百余字,信息量大,直擊要害。

      注重網言網語,枯燥知識的輕松化表達。用網友喜聞樂見的語言增加交流感、貼近性。其中《深圳網警“網警說唱網絡謠言”》短視頻是“辟謠優秀作品”輕松化表達的代表,該短視頻用說唱形式提醒網民面對網絡謠言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極具創意。

      2.平:平易近人,直抵人心。辟謠信息采用網友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容易理解和傳播,辟謠效果更好。通過對三年“辟謠優秀作品”的橫向比較,可以發現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樣,短視頻、圖文等可視化表達方式逐漸成為主流。2018年“辟謠優秀作品”以圖文結合、純文字兩種方式為主,視頻類以及“圖+文+視頻”的表達方式占比很小。2019年“辟謠優秀作品”以圖文結合方式、短視頻方式為主流,并增加漫畫形式。2020年“辟謠優秀作品”除了圖文結合、短視頻兩種主要方式外,還增加了漫畫長圖、H5小游戲等,可視化表達方式成主流。辟謠信息可視化帶來了信息閱讀的便利性、提升信息接受程度,增加了信息傳播的范圍。

      3.快:搶抓“時間窗口”,引用權威信息見效快。和謠言傳播搶時間。傳播學者嚴富昌認為,網絡謠言有“三級擴散”發展模式,分為動員階段、疫情階段和擴散階段。由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之前,都存在阻止謠言繼續發展的時間窗口。只要在時間窗口及時、得當地應對,網絡謠言的“三級擴散”就會被中斷。[2]78件“辟謠優秀作品”中,有69件具有較強的時效性、較密集的信息量。作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效澄清事實,搶抓“時間窗口”阻止謠言的繼續擴散。78件優秀辟謠作品中,有64件均引用了權威信息,包括專家、官方說法、媒體說法、當事人辟謠等。在引用權威信息方面,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是引用多個權威專家的說法,讓辟謠效果倍增。例如《謠言!關于速生雞你應當追問的真相》一文,綜合了7位專家的權威觀點。二是引用多主體的權威信息,相互印證。例如《別害怕!這些艾滋病傳聞都是謠言》一文,引用專家、官方、網警的說法,不同身份人士從不同角度辟謠,更有說服力。三是謠言當事人現身說法,讓謠言不攻自破?!杜笥讶Ο倐鞯母呖紳M分作文、零分作文,是真的嗎?》一文中,記者將其與謠言造假者的微信截圖進行展示,謠言造假者表示其為造假行為,更有說服力。

      網絡辟謠“短平快”與“深挖掘”的矛盾

      不少學者指出,謠言不但是對事實本身的曲解,其背后還有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原因,不對這些深層原因進行挖掘,辟謠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這也是不少謠言經辟謠后又反復出現的原因。有效的辟謠,需要對謠言進行“深挖掘”,但網絡辟謠的“短平快”與“深挖掘”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點。

      1.形式創新帶來“深度”失焦。網絡傳播語境下,辟謠作品越來越注重形式創新,比如,采用漫畫、短視頻等可視化的表現手法。但與之相伴隨的是辟謠內容的“淺顯化”,失去對“深度”的聚焦。一是可視化形式,帶來辟謠主題選擇的淺顯化。辟謠者在選擇主題時就傾向于選擇輕松化的、易于可視化表達的內容,而忽視了對重大問題的謠言的關切。二是可視化方式,帶來傳播內容碎片化、娛樂化。這使得在辟謠內容上傾向于選擇易于可視化表達的表面化信息,忽視了對謠言背后深層次問題的揭示。三是可視化的內容,阻礙了人的理性思考。傳播學者波茲曼認為文字培養理性,圖像降低思考。越來越多的可視化閱讀對人的理性思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2.時效增強帶來“深度”失守。謠言往往以“新聞”的面目出現,以便激發起人們的興趣,并產生分享的沖動。謠言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傳播,甚至造成極其不良的后果。謠言傳播的特性,要求辟謠具有時效性,與謠言傳播搶速度。但辟謠要達到良好效果,需要辟謠有理有據。這離不開對謠言進行溯源、對謠言內容進行分析、對證據進行收集,這拉長了辟謠信息的制作周期。而那些形式新穎、制作精良的漫畫長圖、H5作品、短視頻等,制作周期更長。這就產生了辟謠有效性與時效性之間的矛盾,不少辟謠作品為追求時效性,犧牲了對謠言內容、產生原因、矛盾點等的深度挖掘,在辟謠“深度”上失守。

      3.“碎片化”辟謠帶來“深度”斷鏈。從單個謠言來看,其傳播途徑多元化,往往不會隨著某一辟謠主體一次辟謠而終止傳播,需要多個傳播主體聯合形成辟謠矩陣;從類型化的謠言來看,比如科學類謠言、養生類謠言等,一次辟謠效果也不佳,需要與之進行系統化、長期化的辟謠“拉鋸戰”。

      就目前網絡辟謠來看,其系統化辟謠還有待加強。一是各辟謠主體各自為戰,未形成強有力的辟謠矩陣。二是事后辟謠多,事前辟謠少,辟謠具有滯后性。對謠言傳播途徑、影響進行預判的智能化手段和傳播布局還偏少。三是缺乏對謠言的長期追蹤,辟謠結束后,未對辟謠效果、謠言變種等進行跟蹤,致使辟謠只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產生“斷鏈”。

      網絡辟謠作品的抗“謠”路徑

      結合網絡閱讀特點以及謠言傳播特點,網絡辟謠應將“短平快”和“深挖掘”相結合,在“新”上出新意,在“深”和“全”上下功夫。

      1.新觀念提升辟謠“新氣象”。要抓住網民的閱讀特點。辟謠信息要重點突出,適合轉發、移動傳播;在形式上注重可視化,圖文并茂;在語言風格上要通俗易懂、輕松活潑,降低網民的理解成本。

      要抓住網絡謠言的傳播特點。從速度上看,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但存在辟謠的時間“窗口期”;從造假方式上看,多采取移花接木、以偏概全、聳人聽聞等方式,造假方式有規律可循。辟謠要和謠言傳播速度搶時間,爭取在謠言未形成傳播態勢之前進行權威辟謠;要抓住網絡謠言的特點,對疑點各個擊破。

      要進行創意表達。網絡辟謠信息要在創意表達上下功夫,要采用新穎的表達方式,比如創意情景劇、漫畫長圖、動圖、H5等多種形式;同時要根據不同的信息傳播平臺進行形式的“量身定制”。

      2.深挖掘提升辟謠“深潛力”。要進行內容挖掘。對網絡謠言內容進行層層分析,抽絲剝繭,找到相關疑點,并針對疑點各個擊破。要對相應的“周邊謠言”辟謠,也就是對那些與辟謠話題相關的其他謠言、潛在的謠言進行辟謠,達到舉一反三、未雨綢繆的效果。

      要進行原因挖掘。謠言的產生有其特殊的社會原因,如社會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從更廣闊的社會環境入手,分析謠言產生的社會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讓辟謠信息更具深度和廣度。

      要進行傳播技術挖掘。目前對謠言的控制主要是阻斷式的,屬于事后控制。要通過AI技術等手段,進行預測式干預,在信息還未進入傳播渠道時就對文本進行可信度判定,從根源上減少謠言傳播的數量。比如目前的AI謠言粉碎機就在謠言預警方面多有探索。[3]

      3.全維度提升辟謠“權威度”。要多維度辟謠。通過不同身份的辟謠者進行辟謠,比如專家學者、親歷者、媒體探訪等,進行多主體辟謠。通過對謠言的溯源、傳播過程、謠言產生方式、影響等進行細微考察,進行全流程分析。

      要形成辟謠傳播矩陣。通過“報網端微”等多種渠道,對謠言信息進行辟謠,形成辟謠傳播矩陣,提升辟謠信息到達率;根據不同的傳播渠道的特點,量身定制辟謠信息,提升辟謠信息接受度。要鼓勵網友通過舉報、提供證據等方式參與辟謠過程,壯大辟謠主體。

      要兼顧時效性和有效性。通過流程優化和制度優化,建立謠言快速反應機制,縮短辟謠時間。加強辟謠信息系統化制作,根據時效性,可依次發布謠言澄清信息、解釋信息、深度揭示類信息,逐層深入,對謠言內容由表及里層層剖析。

      參考文獻:

      [1]張樊.手機閱讀是“輕閱讀”時代的產物?[J].信息網絡,2010(3):67.

      [2]嚴富昌.網絡謠言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205.

      [3]李古淞,曹茹.AI謠言粉碎機的運作、不足與完善[J].青年記者,2020(12下):93.

     ?。ㄗ髡邽樯綎|社會科學院研究實習員)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5月上;原標題為:網絡辟謠的“短平快”與“深挖掘”——以三屆“中國互聯網辟謠優秀作品”為例】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A片久久黑人
  •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