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轉型成功的媒體都是相似的”
2021-04-30 08:17:46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竇鋒昌
摘要:在近年來關于媒體融合的文獻中,“守正”和“創新”是兩個關鍵詞。
2020年12月,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研究會評出了“2020年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這是此項目的第四次評選,在新聞業界和學界引發高度關注,也成為觀察中國媒體融合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窗口。
近期,研究會秘書處給我發來了十大案例中的兩個案例材料,讓我寫點評意見。兩個獲獎案例分別是“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抖音號”和“三聯生活周刊原創數字內容產品”。
“四川觀察”的母體是四川廣電,“三聯生活周刊原創數字內容產品”所依托的是一本紙質雜志。二者轉型的路徑雖然有很大不同,卻也不難發現有很多的相似性。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曾經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這句話借用到這里,我們可以說:“轉型成功的媒體都是相似的,轉型不成功的媒體各有各的原因。”
一方面,轉型要想取得成效,一定要積極求變。這是“創新”的一面。
四川觀察總編輯岳學淵在分享經驗的時候說,做視頻號的核心邏輯是要“和用戶玩到一起”,而要“玩到一起”,就要改變原來“多個平臺,一鍵分發”的模式,因為每個平臺的粉絲構成、玩法是不同的,如果仍然套用一個內容“模子”,就會導致賬號在所有平臺上呈現出同一張面孔,收效甚微。
“多個平臺,一鍵分發”是早幾年建設媒體“中央廚房”時提出來的,作為當下新聞生產的一個基本原則,它沒有錯,但是如果只是簡單地一鍵分發,忽視了各個不同平臺的特點,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需要在宏觀的整體的創新平臺基礎上,繼續在微觀的局部的小平臺上,繼續進行二次創新。
在傳統媒體時期,《三聯生活周刊》一期雜志的營收就可以超過1.28億元人民幣,其中利潤高達5800萬元。但是到了當下的新媒體環境下,這種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危急關頭,三聯推出了“中讀”客戶端,把生產重心轉移到了新的數字平臺上,比較好地完成了平臺轉軌,依靠的也是積極求變的創新精神。
總之,傳統媒體要完成轉型,需要在平臺搭建、技術運維、生產組織、采編理念、呈現形式、考核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缺了哪一個環節,都可能功虧一簣。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出身的媒體要想轉型成功,還必須發揮出自己的特長。這是“守正”的一面。
岳學淵在多個不同場合談到四川觀察“出圈”的時候,都強調一個觀點,“我們出圈的邏輯,其實就是廣電的傳統欄目邏輯”。比如四川廣電一直所具有的新聞優勢,是很多自媒體所不具備的,也是傳統廣電的一個得天獨厚的特長。2020年11月,丁真在網上火了,許多自媒體只能跟著做一些邊緣話題,但是四川觀察第二天就派記者驅車十多個小時前往甘孜州的理塘,完成了對丁真的面對面采訪,引發了全網的關注,有力提升了四川觀察的影響力。
這就是出身于傳統媒體的新聞媒體應該做的事,在網絡輿論場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岳學淵還提到,做四川觀察的兩個主要成員是兩個非常資深的新聞人,獲得過中國新聞獎、亞廣聯大獎等。在采編流程上,四川觀察也是一樣的“古樸”,不管時間多緊張,對所有稿件實施“三審三校”。
抖音是一個以自媒體為主的平臺,大量的自媒體不具備新聞采訪權,所發布的內容真真假假、泥沙俱下,娛樂消遣有余而公信力不足。但是四川觀察不同,正是從傳統媒體身上所繼承下來的若干做法,讓四川觀察在抖音平臺上具備了獨特的競爭力。
三聯轉型的相對成功同樣也離不開自己的傳統媒體基因,它所創辦的“中讀”客戶端,是一個“知識付費”類型的平臺。這個平臺上的內容“以精品自制”為主,和很多主打聚合的App形成了鮮明差異。這些自制內容和三聯周刊時期形成的比較突出的原創能力是分不開的。
總之,在近年來關于媒體融合的文獻中,“守正”和“創新”是兩個關鍵詞。理論上,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真正在實踐中既做到“守正”又做到“創新”的媒體還是少數,還需要進一步在行動中加快媒體融合的步伐。
?。ㄗ髡邽閺偷┐髮W新聞學院教授,本刊學術顧問)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下】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