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推動中國文化和信息的國際傳播
2021-04-27 08:51:42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儲靜偉
摘要:傳播還是要回歸本質,好內容與好文本是傳播的王道。
讓媒體的優質內容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有名的國外平臺上做渠道分發,吸引更多受眾,是一些機構媒體、自媒體或網絡大V正在做或計劃中的事項。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開放的時代。這種開放既指空間的開放,也指思想的開放??墒?,我們也還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時代。語言的障礙,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藩籬,都阻礙著人們的交流。就在前不久,號稱“中國通”、在中國曾一度擁有不少粉絲的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因為一篇為BBC“正名”的文章翻車了,被中國網友質疑“雙標”。漢語流利的吳若蘭真的了解中國嗎?沒有。不是不能夠,是她不愿意。許多西方人還生活在自己的價值世界里;吳若蘭的英國駐華大使身份,決定了她的立場,必然會千方百計輸出其奉為“真理”的西方價值觀。
美國和西方媒體在國際輿論領域長期占據壟斷性地位,部分西方主流媒體因為價值觀原因對中國的報道存在片面性甚至誤導性。顯然,美國和歐洲的普通民眾通過這些傳播渠道得到的中國信息難免片面或者負面。要向西方世界介紹真實的中國,還是需要中國的媒體人以及有志于此的自媒體人。
怎樣做好國際傳播?能夠熟練使用外語是一個重要條件。但更重要的,任何報道或傳播的前提是做出好的內容,其次才是好的傳播策略和技巧。比如,有傳統機構媒體中負責對外平臺傳播的同行說,他們也會精選報道內容,但發現傳播效果不佳,其中一個原因是有部分西方受眾不太接受我們習以為常的報道模式。另外,機構媒體擅長的政治、經濟、政策等hard news(硬新聞)也不太容易被西方普通民眾接受,同樣需要傳播且更容易被西方受眾接受的地域性文化、民俗、人物等新聞卻是稀缺品。
對外傳播的“著陸點”(主要指傳播者與受眾)也很重要。傳播者是指實施傳播行為的主體,機構媒體義不容辭是對外傳播的主體之一,而眾多的自媒體和個人同樣重要。舉一個例子,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西方輿論充斥著對中國和武漢的污蔑、歪曲、抹黑,正在華中科技大學讀博士的法國人阿德漢?賽義德,日本的導演竹內亮等,用他們在武漢的真實經歷告訴西方民眾一個正在堅強抗疫的真實的武漢和真實的中國,他們的身份使他們傳播的信息更容易被西方受眾接受和傳播。
說到底,傳播還要回歸本質,好內容與好文本是傳播的王道,知名的美食博主李子柒就是一個好的例證。去年她在YouTube上的粉絲突破1000萬,《人民日報》曾刊文評論她的內容“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
如果更多的媒體人、自媒體人敢于嘗試,相信會涌現更多的“李子柒”,也會推動中國文化和信息的對外傳播。
?。ㄗ髡邽榕炫刃侣剷r事中心主編)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