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從人機關系看社交媒體智能傳播風險
2021-04-26 08:23:32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鄭夏育 王文磊
摘要: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呈現智能化趨勢,表現為人機協同的信息生產模式、人機共生的信息傳播生態和人機交互的內容體驗?!叭藱C合謀”加劇社交媒體傳播失范和倫理風險,亟待“人機協作”治理
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使社交媒體傳播呈現顯著智能化趨勢。“大數據+深度學習”的AI主流計算范式應用不斷加深,機器人賬號、智能算法推薦、虛擬/增強現實(VR/AR)等已深深嵌入社交平臺。在技術加持下,借助社交網絡病毒式傳播,后真相時代、假新聞泛濫、極端和仇恨言論廣泛傳播等風險日益顯化。本文著眼于人工智能對社交媒體信息傳播的正負影響,以“人機關系”為焦點從信息生產模式、傳播方式、體驗形式三方面透視智能傳播,并從傳播生態和倫理維度剖析傳播風險。
社交媒體智能傳播:人機協同、人機共生、人機交互
?。ㄒ唬┳詣踊?、可視化的“人機協同”信息生產模式
AI與大數據分析結合有效過濾了社交媒體信息“噪音”,協助人從海量數據中進行信息采集與線索發掘的拓展。大量社交行為、輿情數據使社交媒體成為新聞線索富礦,為媒體提供了選題依據,也使基于社交大數據的輿情監測、預警及管控成為可能。
在“內容+社交”的發展趨勢下,用戶更傾向用社交媒體來關注新聞,而不是與朋友保持聯系。[1]一方面,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合作,為自動化新聞生產提供數據素材;另一方面,社交媒體自身也在智能化內容生產上作出諸多嘗試。從文字、圖片再到視頻、短視頻,AI不但能獨立完成結構化寫作,在財經、體育等領域實現了自動化新聞生產,助力人類用戶提高內容生產效率,而且通過人機協作輔助、賦能人類用戶,特別是UGC內容生產者,并促使內容生產者拓展專業高度和深度。
?。ǘ﹤€性化、沉浸式的“人機共生”信息傳播生態
1.算法推薦:個人化的信息接觸路徑。作為AI的核心邏輯和方法論,算法推薦逐漸成為社交媒體信息推薦的主流,平臺通過算法模型將用戶信息數據與內容信息數據進行匹配,實現內容高效聚合、精準分發。
社交平臺通常采用深度學習技術,從信息內容、用戶特征、社交關系三個層面搭建算法模型。算法推薦使社交媒體信息過濾更高效,節約了用戶注意力資源,也使后真相、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等問題更突出。對此,臉書推出“AI+人工”的事實核查機制,利用光學字符識別處理圖像內容,并建立人工團隊輔助篩查,追蹤識別虛假信息;2019年10月,推出“新聞標簽”(News Tab),聘請經驗豐富的記者編輯參與策劃開發,推送購買的專業媒體新聞內容。社交媒體算法推薦正從AI一路高歌轉向“人機協同”,在人與機器的信息權力博弈中,人不僅僅是被算法被動“喂食”信息的個體,而是擁有在算法協助下獲取高質量、個性化信息的主動權。
2.交互與擴散:人機共生的社交網絡。機器人是AI的一項重要應用,廣泛滲透于社交媒體,呈現出“AI+人”的共生生態。據估計,推特賬戶中至少有9%至15%是機器人。[2]社交機器人成為由人類操控者設置、由自動化算法程序操控的社交媒體賬號集群。[3]其特點之一是模仿人類賬戶的行為狀態,發文、轉發、關注其他賬號等,二是通過與人交互達到影響甚至操縱人類用戶的目的。有研究將社交媒體上的機器人分成兩類,一類是聊天機器人,以微軟小冰為代表,通過自然語言互動,以人格化形象參與到虛擬社會網絡中;另一類是垃圾機器人,以政治機器人為代表,通過算法和自動化技術在社交媒體廣泛散布特定信息以影響和操縱輿論。[4]各類自動化工具操縱社交機器人完成自動關注與反關注賬號,自動發布、轉推、點贊、評論等。[5]社交機器人生成和傳播大量迎合受眾的信息,直抵目標受眾,滲入社交網絡,改變了既有傳播結構。
社交機器人已經不僅是傳播媒介,更是傳播中的對話者。[6]社交媒體必須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機器乃至機器與機器的社交關系,重構人機共生的傳播路徑和生態。
?。ㄈ┚呱硇?、臨場感的“人機交互”內容體驗
智能時代內容體驗的顯著特征在于媒介技術向人性化方向進化,使媒體融合出現具身性的體驗模式。物聯網使物體成為可感知的智能化存在、人的生物信息成為可見的大數據,人與物實現了互動,并與周圍環境集成,人的感官體系得以全面增強實現了再平衡,身體成為內容體驗的新起點。
在AI協助下,社交媒體正圍繞用戶感官再平衡重塑具有臨場感的內容體驗。VR/AR社交利用計算機技術帶來了模擬數字體驗的維度提升(三維立體)和感知提升(擴展至全身),彌補了“旁觀式”異步交互臨場感的缺失。“AI+物聯網”彌補了用戶社交大數據分析無法判斷行為動機,特別是無法對情感進行評價和衡量的不足,生物傳感器可獲取用戶第一手的生理反應數據,直接讀取用戶體驗。
“人機合謀”加劇社交媒體傳播失范和倫理風險,亟待“人機協作”治理
?。ㄒ唬┧惴嗔е滦畔h境失衡,“人機合謀”操縱信息和輿論
智能時代,算法滲透進個體生活和社會運作各方面,成為一種社會權力。在社交媒體,算法權力的一個主要風險是個性化信息推送塑造了擬態環境,形成“信息繭房”,在“人以類聚”的社交互動中產生“回音室效應”,導致信息環境不平衡,而且算法本身不能判斷信息的社會價值和客觀立場,更滋生了假新聞、不實信息、極端言論等“病毒式傳播”。
在社交媒體中,算法使信息生產“智能化”、信息分發“個性化”、信息擴散“擬人化”,假新聞呈現“人機合謀”新特征。社交平臺上高度活躍和有黨派傾向的人員(和機器人)合謀操縱假新聞的擴散,這些人員(和機器人)成為強大的錯誤信息來源。[7]“深度偽造”借助機器學習,將個人的聲音、面部表情及身體動作拼接合成虛假內容。
社交機器人和算法推薦是假新聞借助AI傳播的主要方式。首先,社交機器人在假新聞擴散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社交機器人在假新聞傳播初期異?;钴S,隨后人類用戶參與轉發,最終導致假新聞擴散。[8]其次,看似中立客觀的算法并非旨在客觀表征人的行為或社會實在,而在于影響、控制和調節人的行為,其中滲透著算法主導者的意圖??此瓶陀^的數據和算法一旦被心懷不軌者用于篡改信息、操縱民意,公眾將遭到嚴重誤導。劍橋分析公司以臉書的用戶大數據分析個體心理并引導群體,協助特朗普贏得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后真相時代,存有偏見的群體或個體封閉于所在的社交圈層,重視情緒大于事實,并通過社交平臺轉發、評論等行動鞏固這種態度和立場。長此以往,人機共謀之下虛假信息傳播將會制造更多認知混亂,瓦解以尊重客觀事實為準則的社會共識,致使社會信任基礎崩塌。
?。ǘ┲悄軅鞑ナ姑浇閭惱韽碗s化,亟待“人機協作”治理
AI不確定性帶來的技術風險向傳播領域滲透,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倫理風險。一是社交平臺存在身份認同偏差帶來的倫理風險。社交平臺多以科技公司自居,對自身媒體屬性缺乏正確認知和倫理自覺,在智能技術研發應用中很少內嵌新聞倫理價值。二是AI應用于社交媒體導致新的倫理問題。臉書“偏見門”、特朗普當選等黑天鵝事件都折射出缺少倫理約束的智能傳播危機,人機界限日漸模糊,傳統信息倫理遭受考驗。
當前,隱私和數據安全、算法偏見倫理風險已引起廣泛關注。海量的用戶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生產資料,也是技術實現自我升級優化的必要儲備。個體享受智能化成果的同時,需要以讓渡部分隱私權利為代價。因此,如何在開發應用中保護用戶隱私和防止敏感信息泄露成為新挑戰。算法偏見是算法程序在信息生產與分發過程中失去客觀中立立場,造成片面或者與客觀實際不符的信息生產與傳播。
結 語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一場社交媒體“信息疫情”,相關風險隨社交媒體智能化深入還在進一步醞釀發酵。在以信息過載與傳播失序為主要特征的常態化“信息疫情”環境下,群體極化、反智主義、污名化等輿論風險凸顯。著眼未來,把握社交媒體智能傳播趨勢和風險,以人為本、聚焦“人機關系”,構建多方協同、多管齊下、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和行動方案已迫在眉睫。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專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輿論傳播與引導研究”(編號:20VYJ038)、全國軟科學研究課題“人工智能媒體環境下的疫情信息傳播與信息治理策略”(編號:2020QRK00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GWI Social Global. WebIndex’s flagship report on the latest trends in social media[R/OL].https://www.globalwebindex.com/reports/social#download.
[2]Varol,Ferrara,Davis,Menczer & Flammini.Online Human-Bot Interactions: Detection, Esti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EB/OL].https://arxiv.org/pdf/1703.03107.pdf.
[3][5]鄭晨予,范紅.從社會傳染到社會擴散:社交機器人的社會擴散傳播機制研究[J].新聞界,2020(3).
[4][6]張洪忠,段澤寧,韓秀.異類還是共生:社交媒體中的社交機器人研究路徑探討[J].新聞界,2019(2).
[7]方師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打擊假新聞的研究議程與行動方針(編譯)[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9).[8]Shao, Chengcheng et al. The spread of fake news by social bots.?ArXivabs/1707.07592 (2017),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The-spread-of-fake-news-by-social-bots-Shao-Ciampaglia/dbbb668b339bb5392a59e7763b97981763e07bf0.
?。ㄠ嵪挠褐袊鐣茖W院大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系博士研究生,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文磊: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工程師)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