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全媒體時代黨報地方記者站功能再塑造
2021-04-25 08:33:23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張鳴 周連山
摘要:地方記者站只有全方位探索全媒體時代“以稿立站”的新內涵、新路徑,才能在新聞輿論傳播鏈條中重新確立不可取代的位置,助力構建新形勢下“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新格局。
網絡技術和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給建立在傳統媒體傳播模式上的省級黨報地方記者站帶來劇烈的沖擊,“一個人、一支筆,搞定一座城”的傳統記者站模式已很難跟上全媒體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全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地方記者站的作用不應該弱化,而是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因為地方記者站對于省級黨報能否成功轉型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記者站應該盡快理順與地方的關系、與本部的關系,對記者站的功能和工作流程進行再塑造,從而走出現在的發展困局。
重塑記者站與地方的關系
在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鏈條”上,中央、省、市、縣區四級新聞單位層級分明、職能明確、作用不同。而省級黨報地方記者站在傳統媒體傳播模式中具有獨特的作用,“上接天、下接地”,將駐地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向全省乃至全國傳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地方記者站乃至省級黨報的報道“領地”受到了來自“上”和“下”兩方面的“擠壓”。“上”,中央媒體不斷加大融合力度,讓新聞報道的“觸角”和傳播的“領地”通過手機、電腦屏幕直達全國各個角落。“下”,縣區級融媒體中心在全國基本實現全覆蓋,縣區從原先傳統的被動“等待”宣傳,變為可以主動將“聲音”傳播出去。政府部門傳播理念也在不斷更新,紛紛打造自己的“發聲”渠道,通過自己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快、準、全”的權威發布。綜上可以看出,各級黨委政府對傳統媒體傳播的依賴性正在不斷減弱。
一直以來,“以稿立站”是省級黨報地方記者站的立身之本,可如今記者站發布地方新聞的壟斷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傳統“以稿立站”的理念和做法正在遭受嚴峻的挑戰。記者站只有全方位探索全媒體時代“以稿立站”的新路徑,重塑與地方的關系,才有可能在新聞輿論傳播鏈條中重新確立不可取代的新位置。
1.“以稿立站”,在即時性上狠下功夫。一直以來,省級黨報以權威性見長,而不以時效性為傲。如今在全媒體時代,新聞時效早就按照“分”“秒”計算,誰能“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出新聞,誰就更有可能擁有最高點擊量、最大話語權。速度是新媒體時代競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省級黨媒在積極加快媒體融合力度、推動采編流程變革的同時,要大力推動包括地方記者站在內的所有記者樹立“即時性”發稿的意識,利用全媒體平臺增強地方記者站處置突發新聞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記者站成為對所駐地方新聞事件快速反應的“急行軍”。
2.“以稿立站”,堅持“內容為王”的王道。全媒體時代,媒體的競爭仍然是優質內容生產的競爭,無論哪種傳播方式,脫離內容都是無源之水,快速選擇有價值的優質內容永遠都是人們迫切的需求。“站在田埂上,眼望天安門”,是省級黨報地方記者站的新聞素養和業務要求。新媒體時代,既要有勤走基層的“腿”,又要有站位全省全國的“腦”,同時還要善加利用全媒體平臺進行有區別地寫稿,研究新媒體獨特的話語體系,在傳播的速度和深度上同時下功夫。一個記者站若不能以作品立站,必然無法取得駐地的認可。
3.“以稿立站”,不斷在服務性上拓展外延。隨著全媒體平臺的打造,記者站也要用活全新的媒體融合平臺,對媒體融合平臺的不同傳播介質進行準確定位和細分。這就要求記者站擴大“稿”的內涵,不再將“稿”定位為原先“一事一記”“一事一議”式的新聞報道,而是要積極發揮記者站的優勢,針對各級地方政府不同節點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有效對接,拓寬記者站的發展空間。比如,幫助地方對其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進行整合策劃,積極承接地方大型活動的包裝宣傳等,不斷創新打造“新聞+服務”的模式,提升記者站在當地的影響力。
4.“以稿立站”,輿論監督報道不應缺位。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要加強而不能減弱。一直以來,我國的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擁有著輿論監督領頭羊的地位??山陙韨鹘y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發揮的作用有所弱化,新媒體、自媒體憑借其快速傳播、海量信息以及較寬松的輿論環境占據了主動。記者站在執行輿論監督報道過程中,具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并且有寫內參這一非常有力的輿論監督的手段,因此無論是預警的輿論監督報道,還是常態的輿論監督報道,都應當是記者站不該荒廢的“陣地”。
重塑記者站與總部的關系
近年來,媒體“大環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記者站這一“小環境”卻遠遠落后于“大環境”劇變的腳步。地方記者站無論在管理體制、采編流程還是通聯職能等各個方面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現象,這使得其“橋梁紐帶”作用面臨危局。地方記者站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現在: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呈爆炸化特征,即時傳播已是時代主流,記者站卻仍保持著一兩個人、傳播手段單一、思維方式固化的狀態,無法跟上文字、圖片、短視頻等融合傳播的需要,在與市級融媒體、縣級融媒體常態化的新聞競爭中處于弱勢。
如何才能擺脫現狀,實現破局轉型?筆者認為,一直以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是我們黨辦報的基本方針,在全媒體時代更應緊抓“全黨辦報、群眾辦報”這一基本方針來推動轉型。交互性、海量化、可共享性、個性化、即時性等媒介傳播特質是新媒體時代的特征,是天然自帶、不受控制的“群眾辦報”,因此更加迫切需要在這一新形勢下從頂層設計著手,整合社會資源,構建堅持黨性原則的“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新格局,地方記者站在推動這一轉型中可以大有作為。
1.記者站可以在實現新聞本地化上大有作為,讓總部融媒體采編平臺的貼近性更強。新聞本地化才具有貼近性。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受眾對新聞的需求程度依次為:與自己相關的事、身邊的事、社區的事、所處的地區及行業、全國和國際上的事。由此可以看出,受眾對于新聞價值的選擇標準中,貼近性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省級黨報新聞采編流程再造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記者站對于新聞本地化的重要作用,積極破解傳統記者站跟不上新媒體發展的困局,把記者站作為本單位融媒體建設的重要一環去著手再造。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讓記者站結合當地情況自我驅動進行轉型。一些地方的實踐證明,記者站建立的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可以作為總部融媒體新聞平臺的“分支”,更有針對性地對駐地新聞進行整合、策劃和提升,然后進行定向傳播,培育新的全媒體受眾,在融合發展中轉型突圍。
2.記者站可以在渠道建設上大有作為,推動省級全媒體平臺從“聚合型”向“樞紐型”轉變。在融媒體的建設和發展中,技術問題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因為有資金就能解決。難在渠道的建設上。新媒體如同報紙,一份有影響力、活得好的報紙,僅僅內容辦得好是不夠的,還要重視發行渠道,否則版面再精彩、內容再專業,報紙也活不長。全媒體平臺的建設與辦報同理,也需要重視渠道建設。若渠道能拓開,就會有影響力,從而良性、可持續地發展下去。渠道建設,應是各家媒體集團發展的關鍵。哪家能迅速占領陣地,占得廣、占得深,哪家就能在未來存活下去、發展得好。
地方記者站擁有著獨特的優勢,既了解駐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又熟稔駐地各級黨委政府相關人員。新媒體時代,省級黨報只有不斷開拓下沉市場,將一枚枚縣級融媒體“珍珠”串起來,上下融會形成體系,才能把聲音放大,使主流媒體持續具有互聯網輿論主導權,推動省級全媒體平臺從“聚合型”向“樞紐型”轉變,實現全省“一盤棋”。
構建新時代“群眾辦報”新格局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要求走好全媒體時代群眾路線,大興“開門辦報”之風。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要盡快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必須善用互聯網思維,整合個人、社會資源,從而在全媒體時代打贏這場開門辦報、辦網、辦客戶端的“人民戰爭”。
一直以來,黨媒都有比較成熟的通訊員隊伍,他們是黨報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呻S著新媒體的崛起,通訊員隊伍日益弱化、邊緣化。全媒體時代通訊員隊伍建設和通聯工作不應弱化,而應有對“質”和“量”的更高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省級融媒體新聞平臺的打造。
記者站是重構全媒體時代通訊員隊伍最合適的平臺。全媒體時代通訊員隊伍建設,需打破傳統媒體時代通訊員隊伍建設的思維模式,建設一支涵蓋各級政府部門、各個行業、專家學者智庫資源等更廣泛的隊伍,連接全省縣級融媒體以及各部門客戶端等,從而提供權威、迅速、海量、鮮活的新聞資源,形成全新傳播生態。
總之,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在宏觀層面,省級黨報要為地方記者站統籌設計全媒體時代的轉型路徑。在微觀層面,省級黨報要鼓勵記者站根據駐地的不同情況實施各具特色的創新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將記者站變成攻堅克難的“橋頭堡”,成為省級媒體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的“生力軍”。
?。◤堷Q: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合肥辦事處副主任、記者站副站長;周連山: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滁州辦事處主任、記者站站長)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