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青記觀察丨把握科學報道的不確定性

    2021-04-23 08:41:07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王江濤

    摘要:對相關科學議題進行報道時應堅持科學的立場,充分把握其不確定性的特點,以幫助公眾更準確地進行風險判斷,做好新聞輿論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已持續了一年。對媒體而言,疫情暴發以來,關于該病毒的傳染力、有效的防控措施、治療所需特效藥等大量科學報道議題在國內外都曾引發關注和爭論??茖W報道的采訪和寫作中內含的不確定性的張力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新聞學界、業界持續總結和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經驗、教訓的時候,回歸科學新聞寫作這一專業實踐本身,重新審視新冠肺炎疫情報道選題的獨特性和科學新聞寫作的不確定性的特點,更能對相關新聞傳播業務和理論的優化有所助益。

      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獨特性

      現代社會已經廣泛地被認為是一個風險社會,風險意味著不確定性,突發公共事件成為風險社會一類顯著的表征。常見的突發公共事件,有涉及安全生產的,有涉及自然災害的,有涉及環境的,這些事件關涉群眾安全、社會穩定,讓人們感受到程度不一的風險。但究竟風險有多大,媒體在面向公眾的風險溝通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與這些常見事件有所不同。其一,風險概率判定更困難。如安全生產事故等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持續時間是相對有限的,由于各類生產領域日常都有安全標準和監管規制,風險的大小往往易于識別。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病毒,即便科學家對此也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初發階段,其風險概率無從判斷,媒體在報道其風險時也存在困難。

      其二,難以找到責任主體。一般的突發公共事件一旦發生,責任主體很容易鎖定,對風險的評估就有了參考,可以極大地避免輿情發酵。媒體對此展開的新聞報道伴隨著事件的處置應對過程,也可以有的放矢。新冠病毒是大自然進化出來的,就病毒本身而言,難以找到責任主體,在不清楚病毒來龍去脈的情況下,媒體其實也沒有能力向公眾傳遞太多確切的風險信息。

      其三,風險范圍波及更廣。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的范圍僅限于事發地周邊,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傳染病卻可能波及全球。因此,新冠病毒這種新發現的病毒,很自然地會成為國際新聞輿論的焦點。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當社會和媒體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事件時,常規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所采取的快速下結論、力求輿情平穩的操作可能會失靈。隨著病毒的發展傳播和對病毒認識的增加,原先的結論很可能被推翻。這是新聞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持密切報道的情況下仍會出現的困境。

      不少學者沒有用突發公共事件的視角,而是具體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視角去分析新冠肺炎疫情,視角的不同可能會得出差異化的經驗和規律。

      而在衛生視角下,對比新冠肺炎疫情與其他類別公共衛生事件的區別,以及在社會治理視角下,對比新冠肺炎疫情與安全生產事故、自然災害等事件的不同,所謂風險概率判斷困難、難以找到責任主體、風險范圍波及更廣等可能會遇到的新困境,其實都指向了新冠肺炎作為新發傳染病,首先是一個存在客觀規律的科學問題。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應該歸為科學報道。因而,從新聞實踐尤其是新聞寫作角度來看,其內含的不確定性的張力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

      科學報道的不確定性

      科學報道首先應該尊重科學,而不確定性正是科學的一個顯著的特征??茖W的目的在于認識,在于探索發現客觀規律,對科學標準的一個關鍵共識,在于按照同樣的科學研究方式發現具有可重復性的規律。雖然科學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被視為第一生產力,但并不意味著科學發現都是絕對正確的,對于單個科學發現來說尤其如此。

      媒體在向公眾傳播科學發現時,除了介紹新發現的內容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也要同時傳播這樣一種不確定性,對某項成果而言就是指其存在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可能會影響對結論的判讀。

      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在報道中介紹科學的不確定性,首先體現了對新聞真實性的堅守。新冠病毒自2020年初被科學家識別出是一種新型病毒后,科學界對其所知甚少,對其風險亦暫時難以判斷,這種不確定性的信號對于媒體報道而言是很明顯的。其次,避免了報道本身引發輿情,損害媒體公信力的情況。新冠肺炎疫情發展過程中,病毒傳播力之強,防控之難,均出乎科學家的意料,如果在疫情早期對其風險的不確定性進行充分的介紹,對公眾而言,后續的變化會更易理解。

      2020年2月下旬,南方周末的報道《新冠病毒在全球能被隔離住嗎?》發表前后疫情的變化情況就很有代表性。當時全球確診的7萬多個感染案例主要在我國,而我國采取了極為嚴格的居家隔離防控措施,因此當時有專家認為疫情可能會在4月甚至更早的時候結束。然而,有初步的證據顯示,事情沒有這么簡單。此文通過聚焦“鉆石公主號”游輪的疫情傳播案例,采訪全球多位傳染病專家,識別出了疫情很可能將在全球繼續傳播的多重不確定性因素,比如,感染新冠病毒后輕癥和無癥的案例將導致防控困難,沒有一個國家的隔離政策能做到完全與世隔絕,等等。因此,該報道從隔離的局限出發,充分利用有限的科學證據,謹慎地探討了一種可能性:盡管中國采取了極為嚴格的隔離措施,但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且病毒會一次又一次傳回中國,疫情很難在短期內結束。隨后發生的事情印證了報道所主張的這種不確定性。

      而在治療新冠肺炎藥物的報道上,對科學不確定性披露的不充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根據2020年10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除了地塞米松外,幾乎沒有被臨床試驗證明有效的治療藥物,而此前,包括美國總統特朗普大力推薦的羥氯喹在內,許多藥物已經通過媒體報道被認證為新冠肺炎特效藥。這種在公眾印象中反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學報道未能充分展示科學不確定性的后果。其結果不僅會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從社會治理和輿論引導角度來看也引發了新的問題。如果通過報道充分介紹新冠病毒這類科學問題的不確定性,讓科學議題仍待在科學的框架中,雖然不能馬上消除公眾心中的擔憂,留有不穩定因素,但也避免了讓社會為更大的不確定性乃至反轉的結果付出代價的風險。

      弗里德曼等人在《傳播不確定性》一書中認為,面對不確定性,科學家、政策制定者等人在各自的領域內對科學不確定性提出主張,有效利用這種不確定性,從而共同促進了社會秩序,公眾如果能廣泛了解這種不確定性,就可以對關乎他們生活的決策施加更大的影響。而媒體記者在這期間可以放大或者減弱這種不確定性。

      以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現象為例,人可能會兩次感染不同毒株的新冠病毒,這聽起來令人恐懼,但是只關注這一點的可能性,并不足以對這一現象有客觀全面的理解。南方周末2020年11月的報道《新冠再次感染案例不斷增加》,指出了感染新冠肺炎后的自然免疫仍然是有可能維持較長時間的,以及二次感染的人數相比總的感染人數的比例仍然是極低的,為人們認識這一現象的不確定性提供了更多視角,而進一步分析相關的高風險人群特征則為公眾自行評估風險提供了一些參考。

      可以說,就媒體的社會角色而言,面對不確定性,堅持科學的立場,積極傳播更科學的觀點去幫助公眾進行風險判斷,是其不容忽視的重要使命。

      積極傳播科學的不確定性

      新聞學界、業界在總結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經驗教訓時,也應從科學報道的視角去進行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

      首先,做好新聞輿論工作,要將真實性視為科學報道的生命。在根據事實描述個別事實的同時,也注意從宏觀上對事物全貌的把握。對于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科學議題的報道,最需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就是承認相關科學發現和風險的不確定性。

      其次,在相關新聞采訪寫作中要將科學議題的發言權交給科學家等專業人員。這是保障科學報道準確性的一個基本原則。而且考慮到科學家在面對新科學問題時會出現不同的看法,還應盡可能呈現不同的觀點,以推動科學討論。

      再次,理解科學議題對人們專業性的要求極高,科學新聞寫作中應通過多種方式縮小公眾與科學的距離。比如,介紹科學進展時也介紹得出結論的具體方法;盡可能用背景信息和基礎知識進行鋪墊;日常通過媒體報道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公眾用科學的方式思考和做決策的意識。

      最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專業的新聞追求,媒體自身要敢于積極傳播科學的不確定性。區別于政治、經濟等政策報道中內容的確定性,不確定性才是科學報道的常態,通過科學報道讓公眾在廣泛的不確定性中得到一種可參考的解釋,并從公眾的角度思考可能存在的更大的社會意義,才是科學報道應有之義。

      實際上,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并因此采取極為嚴格的防控措施,正是中國新冠肺炎疫情科學防控取得明顯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新冠肺炎疫情這種新發傳染病科學議題,太多的未知,關乎生命,涉及面廣,議程是很難控制的,重視科學報道的不確定性,讓科學的歸科學,客觀呈現科學議題的內在張力,也是中國新聞界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值得總結的一個重要的經驗。

     ?。ㄗ髡邽槟戏街苣┯浾撸?/span>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A片久久黑人
  •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