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記觀察丨“光明影院”:無障礙視聽傳播的實踐創新
2021-04-21 08:56:11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趙希婧 李超鵬
摘要:如何在鋪設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同時,構筑一條直抵心靈的“文化盲道”,填補視力缺陷所帶來的“信息障礙”“文化障礙”,應該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突出強調了為殘疾人提供社會服務和發展空間的重要意義。提及關心、服務殘障群體,“無障礙”是關鍵詞,它不僅意指物質層面的“無障礙”,如建設盲道等無障礙設施,也指信息與文化傳播層面的無障礙,主張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平等、方便、無障礙地獲取信息并利用信息,共享社會文化發展成果。
身處信息化社會,“視聽”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文化的主要符號,對視聽內容的認知和接受將影響受眾的社會生存與文化參與。專家普遍認為,“視聽信息無障礙”“文化傳播無障礙”與“生活設施無障礙”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以視障群體為例,我國有1732萬視障人士,相當于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盲人朋友。“滿足殘疾人基本的信息訴求,是無障礙信息傳遞工作的主要內容;滿足殘疾人藝術審美的訴求,卻是無障礙傳播的一項難題”。[1]如何在鋪設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同時,構筑一條直抵心靈的“文化盲道”,填補視力缺陷所帶來的“信息障礙”“文化障礙”,應該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
無障礙傳播中的“口述影像”
無障礙傳播(free-barrier communication)是指在信息傳播活動中信息能夠暢通無阻地到達傳播對象,并被傳播對象準確無誤地接收的一種信息傳播狀態。比利時學者艾琳·瑞美在《十字路口的視聽翻譯與無障礙傳播》一文中指出,無障礙傳播的形式分為:語音識別、口述影像與聲音字幕。[2]這三種無障礙傳播形式根據受眾不同而各有分工。其中,語音識別與聲音字幕主要針對聽障人群,其將聽覺元素轉換為視覺元素,通過聽障者字幕或手語視窗實現,而口述影像主要針對視障人群,其將視覺元素轉換為聽覺元素,通過釋讀影像的方式實現。
在“讀圖時代”,視覺文化在感官、技術、藝術等層面展現出優勢地位,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3]同時,視覺感官是人類信息獲取的主要來源,這使得視障人士在欣賞影視作品、獲取圖文信息、使用新媒體軟件時面對的障礙要比其他障礙人士大得多,而“口述影像”是解決視覺障礙的重要方式,能夠極大地促進視障人群方便、安全地獲取信息,進而融入社會,享受平等的文化權利。正如臺灣淡江大學趙雅麗教授所指出的,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服務,在開啟一個視障者得以觸碰的實在世界的同時,也讓視障者獲得了一個理解與融入主流社會的溝通渠道,更進而在社會中開創了一個“次文化”的頻道與空間,建立起視障者和大眾互動及分享社會情感的方式。[4]
“口述影像服務”(Dsecriptive Video Service,簡稱DVS)是指通過聲音的敘述為視障人士釋讀他們無法看到的畫面信息,以協助他們有效觀賞視聽作品,清除其享受視聽藝術的重重障礙。[5]我國為視障人士提供的“口述影像服務”主要集中在電影領域,涌現出了一批為盲人講電影的“公益講述人”。
世界盲人聯盟亞太區主席庫拉斯加讓·薩巴拉特朗曾說:視障者有著與健全人一樣的期待,如果給予同等機會,他們會與健全人做得一樣好。[6]如今,“口述影像”豐富了視障人群的文化生活,架起視障人群與視聽影像之間的橋梁。同時,“口述影像”也拓展了視障人士的社會生活,不僅為他們講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和見聞,更引領他們走出家庭,走向社區,走進影院,鼓勵他們與社會大眾溝通交流,成為其加強社會聯系、開展社會交往的重要切入點。
然而,我國“口述影像”發展起步較晚。一方面,缺乏成規模、專業化的講述隊伍。“口述影像”具有公益服務與專業創作的雙重屬性,需要德才兼備的講述者。以電影為例,“口述影像隊伍”大多由政府或公益機構組織,招募社會各界的志愿者參與其中,其專業性、規模性、穩定性難以保證,使“為盲人講電影”的場次數量和講述質量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可復制、可傳播的產制模式。在我國,“口述影像”最常見的模式是明眼人與視障者共處一室,在欣賞影片的同時開展講述活動。電影包含流動的信息和復雜的情感,如此即興講述很難“跟上節奏”。[7]再者,現場講解稍縱即逝,不僅不可復制、不能傳播,即使聽者有疑問,一般也不好意思當面打斷,這將直接影響到電影的欣賞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何種手段提升視障人群的視聽體驗,形成可復制、規?;臒o障礙視聽產品生產與推廣模式,是無障礙視聽傳播的一項難題。
“光明影院”項目的實踐與探索
電影是視聽傳播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電影進行文化與社會參與,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視障人士難以調動視覺感官,他們將電影比作“遠在天邊的朋友”,即使是具有一定“光感”的視弱人群,高頻率的剪輯、復雜的畫面,也讓他們難以理解電影的內容邏輯。
基于國內外“口述影像”的研究與實踐,2017年底,中國傳媒大學與北京歌華有線、東方嘉影強強聯手,共同推出“光明影院”項目,為視障人群制作、傳播無障礙電影。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口述影像”,“光明影院”要求講述者事先研讀電影、寫成《講述劇本》,然后置身配音室,在電影對白和音響的間隙,插入對于畫面及其情感與意義的聲音講述,最終,將講述聲道并入電影原片,在不改變電影時長、不影響既有視聽的基礎上,生成可復制、可傳播的無障礙影片。
“光明影院”項目成立三年來,師生志愿者不斷探索無障礙視聽傳播的方向與路徑,不僅解決了傳統“口述影像”面臨的困境,更形成了特有的無障礙電影制作、推廣新模式,成為無障礙視聽傳播的創新之舉。
?。ㄒ唬?ldquo;光明影院”項目的制作創新
1.以精準為基礎。如何將電影中的視覺信息轉換成聽覺信息?“光明影院”項目講求精準的信息傳達,力求實現無障礙、高質量的視聽傳播效果。首先,要對畫面信息進行精準描述,告訴聽眾畫面的內容是什么。其次,要介紹畫面之間的承接關系。比如,主人公從戶外走向室內,講述者必須及時交代場景的轉換。此外,在講述表層信息的同時,也要將鏡頭背后的情感和意義告訴盲人朋友,諸如“他站在窗前看向窗外,一言不發,屋子里的氣氛十分凝重”——講述者要由動作講到狀態再講到氛圍,創造由表及里、全方位的觀影體驗。
2.以審美為核心。“口述影像”解決了視障人士對于視覺信息的“可及性”問題,讓他們能夠無障礙地獲取信息,其效果在電影領域尤為明顯。[8]相比于傳統的“口述影像”,“光明影院”項目注重立體化的傳播效果,不僅在內容表達上力求精準,更努力通過口述講解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使視障者獲得與明眼人平等的美的享受,獲得電影所帶來的獨特審美體驗,實現審美層面的“無障礙”。
3.以再現為目的。由于視覺缺失,視障者要用不同于明眼人的感知方式認識世界,“口述影像”“再現”視覺場景,讓視障者從語言中認識多彩世界。有視障學生曾說:我沒有見過飛機,也不知道什么是“紅彤彤”的太陽。對此,“光明影院”師生志愿者們會細致描述飛機的樣子、用途,用“溫暖”等詞語傳達“太陽”帶給人們的感受,將視覺信息轉換為視障人士可感、可知的內容。
?。ǘ?ldquo;光明影院”項目的傳播創新
通過媒介與傳播方式,將無障礙電影送達視障人群手中,使更多視障人士共享影視文化繁榮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是“光明影院”項目創立的初衷。通過不斷探索,項目團隊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無障礙視聽傳播創新路徑。
1.可復制、可傳播的產品模式。“光明影院”項目制作的無障礙電影打破了現場講述的場景限制,一經制作完成,即可批量生產、廣泛傳播,突破無障礙視聽傳播區域限制。一方面,相比現場講述每次只能邀請有限觀眾前來觀影,經過專業錄制、剪輯、合成的無障礙電影受眾面更廣;另一方面,借助播放載具,視障人士可以隨時隨地欣賞無障礙電影,進一步降低了觸媒門檻,拓展了視聽媒介對于盲人的“可及性”。此外,“光明影院”項目所采用的預錄模式能夠較好地彌補當前口述影像服務志愿者人數不足和視障人士觀影需求較大之間的矛盾,為無障礙電影公益放映的常態化和規?;蛳禄A,讓更多視障人士受益。
2.全方位、多維度的覆蓋推廣。當下,“光明影院”已經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無障礙傳播與推廣模式:以各省級盲協為紐帶,走進影院、盲校、圖書館、社區以及千千萬萬個盲人家庭,實現了無障礙電影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公益放映和推廣,將口述影像服務的覆蓋面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拓展到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欠發達地區。同時,項目團隊還對甘肅臨洮縣、陜西略陽縣等國務院扶貧辦劃定的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點對點覆蓋,從文化傳播入手,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借助電影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提升視障群體的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激發殘疾人群體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3.多渠道、多樣態的傳播空間。三年來,“光明影院”項目不斷拓寬無障礙電影的傳播渠道,將無障礙電影送到殘障人士家中,打通無障礙視聽傳播的“最后一公里”。與此同時,項目團隊立足網上、網下兩個空間,與各地影院合作建立無障礙放映廳,定期組織無障礙電影線下公益放映活動,讓盲人朋友走進電影院觀影;與北京歌華有線等城市廣電媒體合作,搭建線上無障礙電影放映專區,讓足不出戶觀影成為可能;與網絡平臺合作,通過版權的部分授權,推動無障礙電影的線上推廣……“光明影院”逐步建立起覆蓋線上線下的無障礙觀影渠道,為視障人士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適的“無障礙觀影空間”。
無障礙視聽傳播的發展趨勢
從傳統意義的“口述影像”到“光明影院”項目傾心打造的“無障礙電影”,這一迭代不僅代表著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在數字時代的不斷創新,也展示了影視傳媒行業對于幫扶殘疾群體、參與社會公益的高度重視。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智能技術適老化”“信息鴻溝”“無障礙”等成為提案中的熱門關鍵詞,顯示了社會各界對無障礙傳播領域的關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從“電影無障礙”走向“視聽傳播無障礙”,最終實現“社會參與無障礙”,應該成為學界研究、業界實踐的目標所在。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手機旁白、語音識別、在線預約等新的技術模式競相涌現,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因此,如何增強無障礙視聽傳播技術和內容結合所產生的傳播推動力,創新無障礙視聽產品及其推廣,應該成為關注要點。
?。ㄒ唬┐钶d融媒體平臺,拓寬線上無障礙傳播范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處理好影視版權的前提下,將無障礙電影置入移動空間并非難題,甚至可以嘗試以電影為開端,把更多、更好的無障礙媒介產品納入互聯網,讓新媒體發揮填平殘疾人“知識溝”的重要作用。通過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無障礙電影不僅能夠掃清視障人士欣賞電影的重重障礙,同時,拓寬線上無障礙視聽傳播范圍,還能助力視障人士通過“聽電影”更好地了解文化成果,與社會大眾對話。
?。ǘ┞摵想娪霸壕€,打造線下無障礙文化空間
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具有休閑娛樂與藝術欣賞的雙重價值。在明眼人的世界中,談及“看電影”,便利的網上觀影平臺、舒適的線下電影院缺一不可。從“光明影院”的傳播模式來看,如今,它不僅實現了送電影到盲人家,也將無障礙電影上載至北京歌華有線等城市廣電網絡,并努力在社區、圖書館建立無障礙觀影專區,積極推動“無障礙電影進院線”。努力打造覆蓋線上、線下的無障礙文化空間,提升視障受眾文化參與的便捷性、社會參與的廣泛性,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今天,作為時代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面向殘障群體的無障礙事業越發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口述影像”的啟發下,“光明影院”項目不僅打造了惠及視障群體的無障礙視聽作品,也以電影為媒介,引領視障者共享文化成果、融入社會生活,倡導并推動了殘障人士的信息平權、文化平權、交往平權、參與平權。未來,關心關懷殘疾人的文化生活,推動、完善無障礙視聽傳播發展,需要黨和政府、行業組織、高??蒲袡C構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無障礙電影為起點,彰顯人文價值,體現文明包容,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與職責。
參考文獻:
[1]高曉虹,陳欣鋼.光明影院:無障礙視聽傳播的研究與實踐.中國編輯,2019(3).
[2]REMAEL A,ORERO P,CARROLL M.Audiovisual translation and media accessibilityat the crossroads:media for all 3. Amsterdam–New York:Editions Rodopi B.V.,2012.
[3]朱凌飛.視覺文化、媒體景觀與后情感社會的人類學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5):96-100+105.
[4]趙雅麗.口述影像研究:語言世界的秘密后花園[J].中華傳播學刊,2002(2).
[5][7][8]趙雅麗.口述影像:一個翻譯與再現觀點的對話.新聞學研究,2002(1).[6]劉源.淺議無障礙電影.當代電視,2016(5).
?。ㄚw希婧: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助理研究員;李超鵬: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碩士研究生)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原標題為:無障礙視聽傳播的實踐創新與發展趨勢——以“光明影院”項目為例】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