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
    2023年03月31日 星期五
    首頁>青記微評 > 正文

    青記觀察丨面向生活,避免評論的過度反思

    2021-04-16 08:29:05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曹 林

    摘要:多在生活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而不是在抽象邏輯中陷入概念內卷。

      看哲學家陳嘉映的書,多處談到當下社會中的“過度反思”。他引用威廉斯的話說,無所不在的反思會威脅和摧毀很多東西,因為它會讓原本厚實的東西變得薄瘠。他舉了個案例說,一只老虎撲過來的時候,我把老虎打死,這個時候我不是在捍衛一種價值,我是在捍衛我自己的生命,在捍衛我的身體。由于我們處在一個反思的時代,甚至是過度反思的時代,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從很高的理念層面上講出一番道理,但有些事情很基本,拉到很高的理念層面上來討論,反而越繞越糊涂,例如老虎撲過來,你首先是奮起自衛。我們并不是永遠都能夠靠對話溝通來解決爭端。

      這段話讓我想起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他也很反感那種過度反思導致的混亂,提出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問題,并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痛苦不堪。他說過一段常被引用的名言:一個人陷入哲學混亂,就像一個在房間里想要出去又不知道怎么辦的人,他試著想從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試著從煙囪出去,但煙囪太窄;其實只要他一轉身,就會看見房門一直是開著的。

      過度反思在評論界很普遍,常表現為脫離事實本身的過度闡釋。比如春節后刷屏的“獨居女孩浴室求生”一事:一個北漂女孩,獨自一人租房居住,除夕凌晨洗澡時,衛生間門鎖壞掉,被困在浴室里長達30個小時,這漫長的時間里,她與饑餓抗爭,敲擊水管求援,靠自來水維生。然而除了她的貓,沒有人伸出援手。最終,一個素不相識、同樣滯留在北京的陌生年輕人救了她。

      輿論和媒體對這件事有很多關注,又是報道刷屏,又是各種評論反思,反思城市孤島和城市冷漠、女孩獨居問題、單身、虛擬社交、過度追求安全帶來的隱患,等等。

      這就屬于過度反思。其實這純粹是一個無數偶然巧合疊加的小概率事件,只是一個個案、意外事故,并沒有普遍性。只不過因為這事兒發生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發生在白領身上,還是春節這樣的時段,北漂、獨居、浴室、求生、無人應答的戲劇化疊加,讓驚險“經歷”迅速出圈,并在傳播中生產出一種情緒。

      極端意外,跟“女孩獨居”并沒有什么關系,如果帶了手機,如果浴室不那么封閉,如果門不那么設計,如果空間稍大一些,如果不是過年而像平時那樣經過樓道的人多一些,都不至于這樣陷入絕境。像這樣漂在城市獨自租房的人太多了,有幾個遇到過這樣的絕境?拿這事兒說“現代城市人冷漠”也很牽強,報道說有人經過時聽到女孩的呼救但沒有報警,可能是經過的人靠自己的想象力無法理解這種“絕境”,想象不到被反鎖在家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沒有介入。至于說“過度追求安全而帶來隱患”,也站不住腳,追求安全有什么錯呢?把門鎖好不是基本的安全嗎?誰料到竟被這樣反鎖并成為孤島呢?

      歸因于女孩“單身”或“獨居”,更是扯淡,合租的問題少嗎?合租就沒有這種分開的問題嗎?結婚后的家暴少嗎?結婚后長時間出差一人獨處的情況少嗎?只是一個個人意外,但閑人太多,圍觀者太多,反思者太多,“道理”不夠用,作為“意外”本身的解釋,滿足不了那種獵奇和流量欲望,便有了泛濫成災的過度反思。相比對一件小概率意外經歷的關注,這件事真正反映出的現實鏡像、真正有普遍性的問題,應該是關心那些無助的老年獨居者。年輕人在城市選擇獨自租房,這是年輕人的自由選擇,沒什么問題,真正成為問題的是那些孤獨的老人。一個年輕人遇到這種“絕境”,尚能想到一些方法去應對,讓自己獲救,如果是獨居的老人,這種絕境多么可怕?諸多調研都提到過老人“孤獨死”這個社會問題。

      如何防止過度反思?陳嘉映開出的藥方是,停下來,跟自己的經驗對勘,不能只循著道理去反思。跟不那么好反思的人交談,多與人交流,用厚實的生存托起反思,否則反思會飄起來。我的理解就是,多面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而不是在抽象邏輯中陷入概念內卷。不能“手拿孤例包打天下”,道理要能回到生活的常識和經驗。想清楚什么是個案、什么是常態、什么是真問題、什么樣的獨居才是需要重視的社會問題,面對沉重的生活,而不是哲學思辨。

     ?。ㄗ髡邽橹襟w人)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1年4月上】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

    A片久久黑人
  • <rp id="q8vlk"><object id="q8vlk"><blockquote id="q8vlk"></blockquote></object></rp>

    <span id="q8vlk"></span>
    <button id="q8vlk"><acronym id="q8vlk"></acronym></button>
    <rp id="q8vlk"><acronym id="q8vlk"><input id="q8vlk"></input></acronym></rp>
    <progress id="q8vlk"></progress>
  • <em id="q8vlk"><tr id="q8vlk"><u id="q8vlk"></u></tr></em>